搜索:

服务项目分类:

当前位置:笔杆子 > 创作思想 > 思想宗社

为什么垃圾分类在中国进行不下去?

时间:2014-02-26 点击:

垃圾分类,最早的关注是在成龙的日本电影《新宿事件》,铁头(成龙饰,这个名字真尼玛难听,再说,里面的成龙也不会铁头功)从中国偷渡到日本,在日本干的就是清理地下输水管道和垃圾分类,由此得知日本对垃圾分类是相当的严格的。最近在打扫室内垃圾时,不管卫生纸、塑料袋、瓶子等等,统统扫到一起,丢进垃圾桶完事,这样是方便了小我,而使整个的我国陷入垃圾的包围,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那么为什么垃圾分类在我国进行不下去呢?下面来源网络,作者未知。

自从去了日本回来,每次看到国内的垃圾、国内的垃圾桶,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垃圾该去哪?” 也曾经看过分类垃圾桶,但都只是是简单的果皮和塑料分类而已。连日本的学校饭堂都有4个分类垃圾桶。我相信这样子不仅对垃圾的循环再次利用有很大帮助,还对资源(人力、环境)起到最大化利用。所以,越来越疑惑,我们都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为什么中国不选择这条路?一起焚烧不会对人类、环境成本更高吗?还有,也想了解一下日本经历过多少努力达到现在垃圾严格分类的目标。加问:你觉得中国几年之后能真正着手于垃圾分类,看谁是最准的预言家。

中国的垃圾分类不是做不下去,而是基本上没有开始做。政府虽然在垃圾箱上贴了分类的标签,但是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具体可对比香港、日本的垃圾分类实例),因此收效为零。环卫局推出的这些举措,完全就是应付差事。上面领导问,垃圾分类做的怎么样了?环卫局回答:还行吧,垃圾箱上都有标签的,哪些垃圾扔哪个箱子,一眼就能看出来。领导听了,欣慰的笑了。

第一、中国的垃圾分类其实还没有严格的界定,起码还没有法定标准或者规范出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其实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又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分类方法不平行。暂时按照百度百科等介绍的来也差不多了。日本的垃圾分类及其细致,而且从小开始宣传教育,这一点我们是差的太远。

第二、除了专业人士,目前中国的普通人士基本上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类别。

第三、在中国,垃圾分类完了后被送到垃圾中转站,压缩打包后再送往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站和垃圾发电厂等垃圾处理场所。垃圾焚烧和发电前会对垃圾进行预处理,也会做一些比较粗糙的回收工作。垃圾焚烧后的炉渣,可以做建筑材料,飞灰为危险废物,要按危废处理。中国目前的可循环垃圾,或者说回收价值较大的垃圾大部分都被拾荒者或者捡垃圾的进行初步回收了,应该说他们完成了较大部分垃圾重收利用的工作。当然这也导致了中国垃圾的热值较低,垃圾发电的效应不高。

第四、光靠设计垃圾桶,是解决不了宣传教育问题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教育为主,宣传为辅。

其实,我认为我国的垃圾分类是做的非常好的。这个好,是被动的。本人家住上海,我家楼下的垃圾箱每天要被附近的一个垃圾婆清空好几次,里面的塑料袋、塑料盒会被她分类叠好,卖给废品站,至于纸箱、铁盒、塑料瓶之类的东西,在垃圾箱内存在的时间不可能超过5分钟,因为附近有拾荒嗜好的长者(with all due respect),会在你扔完垃圾转身离开的瞬间,将这些垃圾迅速搜查一遍。

由于工作的关系,本人前往垃圾填埋场数次。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内,都有专业拾荒者霸守,金属类的物件,基本被收拾一空,真正进入填埋环节的主要是塑料袋、姨妈巾、木头、破布。

/****************************************/

2012 年的时候,我去过一次福州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当时红庙岭的填埋气发电项目已经正常运行了。在红庙岭的填埋作业区,外人是很难进去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打井和巡检的。在填埋区的外围,也许可以叫做缓冲区,有拾荒者驻守,他们以垃圾为生,拖家带口。在上海的老港,宁波的鄞州填埋场,这样的景象就不可能存在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填埋场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拾荒者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小。

/*********************/

为什么垃圾分类在中国进行不下去 第1张
为什么垃圾分类在中国进行不下去 第2张

上面两张图是某市一个国资经营的垃圾处理中心的情况,去年夏天拍的。主要处理机场航空垃圾以及机场附近乡镇的生活垃圾,纯人工分选。听工人说,有时候可以捡到进口的航空专用清洁液,黑人都可以洗白白。跑题了,接着说,分拣出来的塑料袋粉碎后,生产环保板材。其余的垃圾,如利乐枕包装盒则压缩后外卖。这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不便打听,主要的收入还是机场支付的处置费,要是靠垃圾赚钱的话,估计赔到阿妈都不认识了。

04 年,去过惠州一个垃圾处理中心,在那里我见到了江公子的照片。这里也是人工分选垃圾的,进入分拣车间的那种体验,你不会想尝试第二次,更别说上生产线了。挑出破铜烂铁后的有机易腐烂垃圾被扔进车库式发酵仓发酵。流出来的渗滤液,是灰色的,那种味道,绝对是地球上最致呕的味道。目前那个垃圾处理中心已经关张若干年了,原因很简单,长期亏损。

空气已经不是五十年前的空气了,水也不是五十年前的水了,但垃圾,还是五十年前的垃圾,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所以,在空气中的PM2.5长期低于50前(不限行、不关停钢厂、火电厂、石化厂时),垃圾就让它在填埋场呆着吧。

垃圾分类是我一直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实它的复杂程度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高。

说实话,虽然我是化学专业,但是我自己也很经常搞不清楚哪些东西是可回收的而哪些东西不是。实际上,在化学家眼里,很少有东西是不可回收的,不论是塑料、金属、纺织品、纸制品、电池、甚至是食物残杂都是有办法回收再利用的,但是一般的可回收垃圾桶并不一定接受这所有的东西。

所以说从实践上来讲,一个垃圾是否可回收取决于回收站本身分类处理垃圾的能力和技术。同时越是纯粹的东西越容易回收,而越是混合度高、复杂度高(概括地说,就是熵高)的东西,越是难于回收。

可是当我们简单粗暴地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很多原本是可回收的垃圾这么一混合,它就变得不可回收了。比如粪便和衣物都可以回收,而沾了粪便的衣服就很难回收了——所以你看,这个问题它就是这么复杂。

化学懂得越多,越是搞不清啥玩意该回收啥玩意不该回收,因为理论上所有东西都可以回收——问题关键在于哪些东西该人类自己回收,哪些东西可以让大自然代为回收。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科学家、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门,把相关回收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本身就已经不容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然后需要有效的宣传使得多数人能够理解并运用这套垃圾分类法则,然后我们才能够实现足够高效的垃圾分类。

而在那之前,即便是受教育程度足够的人,还是不懂垃圾该怎么分类,我们的垃圾桶上也很少有说明得非常清楚的——或许不像我这样,少想一些反而更容易做判断吧,但这离一套成熟完善的垃圾回收系统还是很远的。

在垃圾回收问题上,即便是美国也远逊于日本,它一般没有更为细分的垃圾回收系统。上一次我把塑料片放进可回收垃圾箱中,还被回收站的人提醒说不能回收,最后还得登陆他们的网站才搞明白他们负责回收哪些东西——越是地大物博,越不在意垃圾回收,所以美国没有太在意此事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是和日本相比,可不是和中国比)。另外相比之下,中国平均的资源还是要少很多,垃圾产生量也要大很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大许多。

我非常希望这个问题在中国能够早日得以完善。

PS:至于垃圾分类何时能在中国实现,鬼才知道。要么是群众被逼急了,要么是政府被逼急了,要么是有远见的科学家和管理层决定大量投资实施此计划了。下次见到环科的教授倒是可以问问。

参与过垃圾分类课题,私以为楼上说的居民整体素质和接受教育程度问题是没错,但不是目前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主要原因还是后端处理处置设施和技术难以跟上,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也有差距,再扯上从来都扯不清的地域联动、长期规划等问题就更说不清了。

比如焚烧吧,大家都知道现在规划建个垃圾焚烧厂都费老劲了,各种抗议和顾虑也是可以理解。抗议和顾虑的原因是老百姓也不相信管理部门能把焚烧厂弄好不祸害周边。

另外,管理部门其实也不相信按焚烧标准收来的分类垃圾就能符合焚烧要求,总觉得一定还是湿哒哒掺杂各种冒牌货的。

这事想好好弄必然双方都是要费很多钱费很多力,互相都没有信任和信心,除了耗着好像也没有别的然后了。。。

更不用提小城市连个达标的垃圾填埋场可能都没有呢,谈何分类处置。。。

我之前看过一部日本NHK拍的纪录片,讲述的就是中国的垃圾回收者们回收垃圾的工作。不单单回收中国本土的垃圾,而且从全世界收购垃圾,拉回国内,靠工人的双手一点点的分类回收。最后连一丁点的渣滓都不剩下,全部分类完毕。再进行加工。

日本因为人工成本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垃圾会送到中国分类回收再加工。只不过中国限于技术和资金的问题,再加工的产品利润也不算高。

以前在学校环保社团,其中有一个组做过哈尔滨市内垃圾分类回收情况的调查,主要的结论是中国目前基本没有也不需要垃圾分类回收,原因主要是:

1、目前中国即使设有分类回收垃圾箱,居民扔垃圾的时候也很少完全符合。即使居民扔垃圾时完全符合,目前垃圾车来收垃圾时也是一起装到一个垃圾车里,分类垃圾箱毫无意义,是目前中国基本没有分类回收的主要原因。

2、中国“拾荒者”阶级人很多,垃圾中可回收部分,有回收价值的部分的垃圾,经过一层层的挑选,被再利用的比率已经很高,是目前中国基本不需要垃圾分类回收的原因。这个"拾荒者"可能包含很多种,比如没事路过垃圾桶拿走饮料瓶的,拾荒的流浪汉,专门收垃圾的处理站等等。

由于我当时没亲身参与这个调查,描述可能不准确,具体的数字也不记得了,大致是以上两个原因。

台湾的垃圾分类水平可以说甩内地不止10年。分类很细致,不论是在生活区还是在实验室。这个问题主要根源我认为是居民整体素质和接受教育程度。在国内有许多地方把垃圾桶分类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这应该说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了,可是有多少人把宝特瓶易拉罐都丢进了不可回收垃圾箱,人们甚至不会关注这两个垃圾桶有什么区别,更甚,把垃圾丢进垃圾桶相对而言已经是高素质了。举个例子,台湾的一个同学是如何丢弃喝完的奶茶。首先,将封杯塑料膜撕下来,然后用水清洗杯子里的残余奶茶,将吸管和塑料膜丢入一般垃圾桶,纸杯丢入可回收垃圾桶。在内地很多人甚至分不清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这样垃圾分类如何进行?

做过一次关于垃圾分类的调研,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还是愿意去做这件事情的。但是硬件太少,标准太模糊。最根本的在于,即使你分类了垃圾,但到了填埋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其实都统统倒在一起,都不知道意义何在。最终,在国内做垃圾分类的就只有走鬼。。。

垃圾分类要全流程支持才有意义的。虽然大家伙都愿意支持,但是流程上只要有一环断裂,前面的所有步骤就全都变成无用功。

以我们小区为例,分类垃圾箱倒是有,但是收垃圾的从来都是倒在一起。然后就没人分类了。

我曾在倒工地建渣处看到两个大妈为一截钢筋问候对方八代祖先。在中国能再生利用的纸箱、纸盒、塑料制品、铁制品会被拾荒者捡走。漏网的也会被环卫工拣走。至于电池之类危害大没利用价值的,会被乱扔!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国家垃圾分类做不好?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一直在恶化,水质在变差,空气变污浊。因为做环保是件吃力不付好的事。而且国家管控不严,很多造纸厂、化工厂、炼钢厂等污染企业都是直排。投入大而且也没什么利润。国家直接罚款处理,不会让其关门。因为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一切以发展为目的。现在的形势是先污染再治理。所以我们这些学环工的很苦逼,很多已经改行。

垃圾分类最基础的就是要普及民众哪些垃圾要如何如何分类,在做这些知识普及的工作之前,还要应该事先调查市场上的商品包装,这得多麻烦啊。然后还有垃圾回收人员的培训,整个垃圾回收产业链的建设。所有的这些,对官员的任期内政绩来说有弊无利,所以做个样子就好。

在垃圾桶上贴上垃圾分类的标签,所有的一切都搞定了。不但切实贯彻落实了垃圾分类的政策,领导视察都能看得见,而且还能美其名曰,潜移默化地教化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观念,这就好比到处悬挂的各种口号和标语。

首先是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分类垃圾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是非常庞大的。比方说我在家里分好类,可我拿下去丢的时候,楼下只有一个垃圾桶,那么我的分类又有何意义呢?假设楼下可以分N个垃圾桶,垃圾车就一个车厢,然后duang的混在一起拉走,那么放N个垃圾桶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系统必须一直分下去,分到整个垃圾处理完成,才可以算功德圆满,任何一个环节卡住了,前面的所有分类都是无用功~~

其次是需要强度和频率足够的宣传教育,这个甚至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全部完成。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不要说已经年迈的老人,就连现在的中年、青年的垃圾分类习惯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改过来的。我们只能改,只能通过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宣传来一点点改掉自己已经形成的混扔垃圾的习惯,真正的希望是从儿童开始,他们还具有可塑性,他们的习惯还来得及从小培养。在我们改正,他们养成,然后逐代淘汰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习惯才能够巩固下来。

但是这两点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果现在不开始,作为蝼蚁小民,我们只能等。。。或者我们只能吼,看有没有人愿意听到。。。就像过去没有一个主导的力量来主持治理大气污染,于是我们拖到了雾霾来了。如果还是没有一个主导的力量来主持垃圾分类,也许要拖到真的有一天垃圾堆到家门口。

觉得是下游业态的缺失。因为即使你在一个小区,一个家庭分得再细再好,下一步呢?来个垃圾车倒一起收走了,然后拿去填埋或焚烧。

一个问题在于,垃圾场是私人企业或政府单位?如果是填埋场,大多数应该有财政参与,是省力又有效的处理方法。如果是焚烧发电,可能很多是私人企业,那么企业需要一个步骤,就是买分拣好的垃圾,或买来垃圾自己分拣。

那么问题来了,分拣和分类涉及收垃圾的中间流通人,大部分是市政的保洁人员,城市是否有足够资金和意愿进行垃圾分拣的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建立政策体系?如果市政清洁公司已不在财政体系中,那么要推行垃圾分类,哪里来的权力?涉及个人的奖惩规定如何在法律体系中得到对接?

总之基本上这种事,只能期待像PM2.5一样,人人受损,大家都受不了才开始反思改正。只要现在垃圾的问题还没影响到大多数人,就没人愿意做这种亏本买卖。

看了以上的“环保意识薄弱”“人多”“素质差”,有几个问题:

1、国家针对垃圾分类是否有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2、可分类不可分类的垃圾桶你在大街上见着几个,垃圾桶有了,垃圾回收是否分类处理,不分类处理,你分类回收有啥意义,搞行为艺术?

3、国家没有重视垃圾处理可能带来的产业效益,能源、材料、环境、就业。这种在外国挣钱的产业,在国内政府给一点政策马上就会有资金打破头往里钻,为啥总是捏着不动?

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最终目的是使垃圾重新变成工业原材料,这是支撑垃圾回收的根本。现在的难度是经济上回收成本高,同等品位回收料比原生料成本高,企业不可能购买。造成这种情况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对垃圾作好分类回收,更大一部分是传统的工业产品加工生产没有考虑二次回收利用导致作好分类的垃圾处理难度很大。像纸质印刷品这种东西的回收在脱墨一道工序就占很大一部分成本。

目前国家只有对回收材料进行减税甚至补贴,对不可回收商品进行改造升级或淘汰才有推动的可能。

其实中国的垃圾桶好多都是两个在一起的,一个可循环一个不可循环,就算你有心把垃圾分类放进去了,清理垃圾的人才不会管,一股脑还是倒在一起处理。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不过全国估计都是这个样子,没有成体系,没有习惯,更重要的是,忙着搞经济,谁有闲工夫管这些发达国家才搞得东西。别着急,中国政府想干的,从上到下,分分钟就可以实行,就好像限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