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服务项目分类:

当前位置:笔杆子 > 创作思想 > 思想宗社

写作|比创意更重要的7个问题

时间:2014-02-26 点击:

写作|比创意更重要的7个问题

写作|比创意更重要的7个问题

我认为诗歌应当是匿名之作。我希望我个人的名字会被忘掉,正如在适当的时候会是这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最近常和朋友聊起孩子的「写作课」,不知道何时起,写作开始影响身边很多人。各种写作技巧分享、写作经验讲座、写作公众号运营等几乎每周都在各大微信群上演。那么,写作究竟是「内在需求」还是外在「外在驱策」?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成了每个写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日重新对写作这件事做了整理,并对自己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一、文字敏感度(verbal sensitivity)差是不是就写不好?

语文或者英语成绩好坏,常被以为和能不能写作有关。然而,语言学科的成绩好,不代表文字敏感度一定好,也未必就有成为写作者的天赋,不见得擅长文字的运作。并不是每个作者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句子的节奏感(即文字的音乐性),感受到文字的言外之意,还有如何措辞。卡佛的写作老师曾说:「有些好作家尽管偶有失误(句子太累赘,暗喻用的不恰当,甚至选字过于愚蠢),还是好作家。就算音感不好,只要有其他写作才能,与最擅长运用文字的音乐家相较,任何一位作家都能写出更深刻、更杰出的小说」。

并不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具备同样的文字敏感度。想当成功的诗人,对于语言音乐性的掌握一定要精确而挑剔,但那种能力在一般小说家眼里可说是几近病态的。至于短篇小说家,因为他们的作品必须立刻展现出强烈的情绪,因此对于文字的抒情张力也有类似的需求,尽管要求不若诗人强烈。若是长篇小说家,对于文字的感觉太过敏锐,反而偶尔会成为一种阻碍。当然,迷恋文字的读者肯定会喜欢乔伊斯,或者纳博科夫,但对于把小说里的世界写的活灵活现的小说家狄更斯,托尔斯泰,人们喜欢的可能是他们的其他强项。

当然,如果是一味追求超凡脱俗的语言美学的作者,完全不考虑读者,也极有可能感到气馁。

二、写作为了什么?

如果写作是内在需求是什么样的?

* 我从阅读自己写过的作品中得到大量乐趣

* 我喜欢表达

* 通过写作,我能获得新的洞见

* 在写作时,我很放松

* 我喜欢把我的想法写出来给别人阅读

* 我喜欢和写作时的创意、文字、事件与图像打交道

* 我知道写作很难,但是我愿意忍受这种煎熬并享受到其中唯有我才能体会的快乐

外在驱使是什么样的?

*作家市场正在不断扩大

*其他人都在参加写作课或者练习写作

*我的朋友都在出书了

*我也想做网红,有很多人点赞

*如今好的工作都需要写作能力

*我想像XXX一样被很多人崇拜,拥有很多粉丝

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德西)和Ryan Richard M.(莱恩)等人20世纪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学习和用于驱动行为。人类容易受外界影响,例如:奖励以及获得物质反馈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任何创作,一旦以数量,出版等来作为目标,都不是长久之路,让创作者无法更专注于自己的创作。

孩子的写作练习更应注意内在动机的培养,孩子很难回答「为什么要学习」就好像孩子会很奇怪「为什么要写作」,「为了交作文」看上去倒真是个好答案。与创意相比,孩子写作更重要的问题是逐渐减少写作的外在动机,渐渐寻找内在动机,这样才能保证长期写作。

三、你想成为小说家还是诗人还是散文家?

「如果不能写出我想写的小说,那么我的写作练习将毫无意义」,这是我与简书上一位作者聊天时说的,看上去有些大言不惭,实则却真真实实是内在需要。艾柯在《一个年轻小说家的自白》中所叙述的那样,艾柯称这个年轻小说家就是自己,而《玫瑰的名字》是在他近50岁时才出版的。

源自一个伟大意象的小说,或者怀有哀伤寄托的小说,无论如何,仅仅只有创造小说的时候才有接近上帝的感觉。我的写作练习也只有这一个目的。

想要作为上帝,则要求作者能设定人物,布局事件、奇妙的构思或者深远的意象,甚至可能调用你几十年的经验去为一部小说提供素材的养分,而这些都是巨大的工作量,需要体力和坚持。

那么,如何知道什么样的人要写小说?什么样的人要写散文呢?

王鼎钧在《文学种子》中做了如下小结:

1.爱好自由的人写散文

自由是指爱好文学形式的自由,不耐受格式规律的拘束 。想长就长,爱短就短,爱直说就直说,不爱直说就找个寄托,爱写人物就笔下出现人物,不爱写人物就只写「江上数峰青」,何等洒脱,何等自在?有人爱自由自在的写,于是他写了一辈子散文。

2.内向、长于内省

一个作家如果时时喜欢反省,不喜欢和外界接触,就逐渐养成一个习惯,下笔之前向内挖掘,写来写去就写自己。他不能设身处地观察一个渔夫的生活,不能一面身受一个慈母失去孩子的痛苦,一面写一个阴险小人狡计得逞时的快乐,把两者合成作品。

3.只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很多散文作者在回答「你为什么写散文」时,答案是:散文可以一口气写完。在他们看来,写作犹如饮一杯美酒或听一首好歌,中间不能打断,如果打断则情绪消退、前功尽弃,再继为难。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去写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多半要列出大纲,像施工图一样今天写一点,明天写一点,写作热情能收起也能发动。有些长篇要费时五年十年,这座着注意力始终关注,灵火始终照亮全局。有的人受得了这样的压力,有的人受不了。

4.喜欢化身和记录的人更喜欢写小说

小说手法是把主观的经验客观化。「我」失恋,这是主观的经验,少年维特失恋,这是客观化的结果,第一人的内容借第三人来表达,是一种化身的艺术。「我」看见许多醉心中古骑士、幻想行侠仗义的人,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己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十分可笑。「我」不去直接写他们,却去写一个叫吉诃德的人,让吉诃德来代表他们,术语谓之创造典型。这也是一种化身。有些作者喜欢化身千面,认为「假作真时真亦假」之中有无限乐趣。觉得把人,把事件都创新创造了一次。

没错,要做上帝,就要写小说。

5.热爱记录的人要写小说

人生种种,与时俱逝,即生即灭,转眼成空,思想起来好不可惜。记忆何以储存?和时间作战的人很多。写《红楼梦》的人说,他生平见过几个女子,要是埋没了是在可惜,他要写小说。雷马克在《生命的火花》里写下纳粹的罪感,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里写下格别乌的罪恶。《玫瑰的名字》里是艾柯对中世纪大量研究。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里是科学的浩瀚海洋。

当然,散文、诗歌、小说,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创作者带来的美好礼物。

四、写作者的生活作息

在对161位伟大创作者日常生活的研究发现1/3的创作者都有早起和严格控制工作时间的习惯,例如我们熟悉的奥登、培根、莫扎特、齐克果、珍奥斯丁,贝多芬和村上春树。对时间的严格规定,直到成为一种不再会被打破的生活习惯,成了保护这些创作者生命力的普遍方法。这些伟大创作者的生活作息正说明「只有良好的作息才能保证我们运用到最稀缺的资源——时间」。

我们热爱的阿西莫夫的「糖果店」就像是时间的殿堂,阿西莫夫在自传中这样回忆:「我小时候已经工作很努力了,我这一辈子都保持糖果店的作息,早上五点起床,尽可能长时间工作。我不主动休息,即使休假我也试着照常我的工作。我在做我非常想做的事,我的作息已经固定,时刻表根深蒂固,我只能说这糖果店提供了某种益处,而这益处和求生存无关,而是充满了快乐。这和长时间工作息息相关,使我感受到它们的甜美,让我终生都奉行不渝」。

如今的人们,还是和之前有些不同,尤其是养家糊口压力和个人学习志趣之间难免冲突,在个人强烈动机未找到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不得不兼顾左右,尽管不能做的很好,也当坚持下去。当村上村树意识到自己升高的体重和吸烟导致的身体状态持续变差,他坚定不移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来保证更好的身体,早起创作,下午游泳和跑步几乎是众所周知的生活习惯,要保持更长久的创作,恐怕真的是要先保证身体能维持足够长的活力。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身体无疑是写作最大的保障。

五、写作的时候大脑在做什么?

写作的风格因人而异, 有人在真正落笔(或敲键盘)之前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写些什么。开始写就不断涌现出精彩的文字。作者的思想在顺畅的动笔过程中与写作交织在—起。还有的作者采用皆然不同的方法。写作之前先进行策划。拿出大量时间牵着大狗到处溜弯,看上去似乎赋闲但实际上大脑正在紧张工作,他要在落笔之前构思整篇文章的提纲以及每一个章节。

他首先构思出文章的整体结构 ,然后再按照这个结构开展下一步的计划,动用相关的大脑区域(计划通常与额叶有关),他进行着复杂的运算不知不觉漫步了3小时。这样的写作过程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结果,与其说是写作还不如说是雕刻。

构思出提纲后写下每一章节的框架 ,接下来再对毎一处进行加工整理直至完成。这样的写作过程不是线形运作,而是按章节遂步创作。采用的方式是分级制,从整体的提纲到各章节的框架,最后形成完整的书稿。这样的写作过程更加具有建筑学风格而不像是在进行文学创作。这种由上至下、平行推进的能力(也是受到大脑额叶的控制)从本质上说,他写的是多门学科的综合的书,其中包括生物学、心理学还有历史。这就意味着作者在写作毎一部分时都要调动他25年来储备的相关学科知识(长时记忆)。在这一过程中,这位作者又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这种心理选择行为也受到大脑指引 ,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额叶仍处在忙碌的状态。

历史上不乏十几岁就创造出伟大小说的天才作家,也有很多作者不需要修改能一遍完稿,这类天才型的作者当然存在。但是根据写作时大脑运作的机制不难发现,一个好的作者,更像是一个建筑师,绘制施工图,架构,整体控制,再调用储存的知识以细腻的文字搭建美丽的建筑。

写作《玫瑰的名字》时,艾柯正是这样一位建筑师,筑造了这部小说的奇妙世界。在《玫瑰的名字》创作之前艾柯收集关于中世纪的资料已有25年,他把这些资料一一记录在档案卡上,这些记录的提取和整理自然而然成形了《玫瑰的名字》。

六、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从第六个问题可以了解到写作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大脑过程,实际上这几乎是个复杂的大工程。这在创作长篇小说和写作书时尤其明显。如何能提高写作能力呢?

第一、阅读练习

大量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书海茫茫怎么读,读什么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和更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阅读方法的不同,长期积累,3年,5年之后产生的个体差异不可忽视。

阅读关乎记忆,不容小觑。谁都希望看过的东西能记住,但是事情没有我们希望的那么简单,记忆力特别好的人例如:金庸笔下黄药师的妻子。这类人有,甚至有可以把生命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记住的人,这样的人记住对他而言成了最痛苦的事。

我们需要记忆帮助我们储存知识,在阅读时,只能产生「短时记忆」,或者近年来被越来越多人熟悉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很快会被遗忘,例如:你在聚会遇到一位颜值很高的异性,聊了几句对方留了微信号给你,你没有带手机,于是你想了个办法不断重复让自己记住,回到家后,立刻拿出手机添加对方为好友。这种记忆非常不保险,但是刻板的重复总比没有的好,此时大脑生物电不断循环,至少你还能在回家后背出这个微信号。但当添加完之后,相反的事情发生了,你很快忘记了那个微信号。

这个微信号就是工作记忆,我们需要足够容量的工作记忆来帮助解决问题,但这种羽翼未丰满的短时的记忆,要过度到长时记忆才能被储存起来,这条路充满荆棘。

何况大脑还会欺骗自己,在工作记忆阶段误以为「记住了」,「学会了」,实际上,只有转变为长时记忆才是学习 。以往的研究表明,要得到长时期的记忆并不是以几天或几小时发生的,「当我们以为记住后,进入快速衰退期」,而根据最早由H.P. 巴赫瑞克提出的,「那些在3年后仍相当完好保存下来的记忆,受损程度最小」。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这是由于记忆痕迹已经形成的缘故。而近年来的大脑认知科学研究,像我们揭示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并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记忆,而是记忆的两种阶段。

避免阅读时的认知误区成了长时记忆得以储存不可忽视的部分。如何做到将短时记忆储存为长时记忆呢?

1.集中主题阅读。 一段时间内只读一个主题的书,至少读10本,让需要记忆的知识重复出现于不同情境,帮助大脑进行回路循环。

2.读的时候注意读不要回忆。 阅读的时候专注力是记住,但不是读下一行就提取上一行,保持阅读连贯,相信大脑工作记忆存储,这个时候越是担心自己会前读后忘就越容易前读后忘。

3.阅读时候不要写读书笔记。 还记得那个添加微信号的例子吗?当场写笔记,写完大脑就会以为「学会了」,千万不要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甚至不用读一本书后立刻写读书笔记,可以连续几天读完一个主题几本书,一起写读书笔记。当场写读书笔记的大脑机制是「工作记忆下解决输出一篇读书笔记的问题」,这不是要求大脑走长时记忆的路线(只有长时记忆才是学习)。

4.分阶梯难度学习,累积「模式识别」。 「大脑有两个半球,转化着新鲜的事物棘手的问题,例如:在开始一个新学科学习的时候会觉得很难,这时候,大脑主要由右半侧负责解决任务,而储存更多长期知识的左半侧处于相对平静状态,我们都有过越学越容易的经验,这时候,大脑出现左边更多激活右边趋于平静的转化,意味着,长时记忆累积,让一个学习者能处理各种学习问题游刃有余,通常我们学习的时候大脑就是这样左右交替发生作用的。再看另一个例子:如果你练习过乐器更容易理解,弹奏10年《爱的罗曼史》这首曲子,弹的再好,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因为在同一难度水平上,就变成了一般经验,如刷牙,和开车。所以阅读必须要有难度,难度加大注意力(这里需要自己把握难度梯度的选择,适宜难度之外可能会造成注意的分散)。有难度的学习才能构成智慧的学习。

第二、写作练习

根据写作时不同的大脑工作机制,我将写作练习分为三种:

1.建筑师的写作练习

正如前文中所介绍的艾柯的创作,对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进行有难度的提取,构建框架,这时候,大量的记忆需要被安排到建筑的不同区域,调动记忆的多个方面(从额叶、顶叶、颞叶,甚至古老的海马区),提取记忆里的视觉、味觉、声音,还有杏仁核里的感情记忆,构筑文本。通过不段提出问题,来搭建建筑结构。

2.散文式的流畅写作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研究提出,语言是天生的。儿童可以快速而轻松地习得语言,说明人们不需要动用大脑机制就可以学习复杂的语法规则。也有研究指出,任何人经过训练都能写出不错的写作,但是要写出真正好的小说可能还需要天赋。当我们在短时间内倾注专注力于文本创作时,一个好的开头,一句情感的话进入,或者从熟悉的话题入手都能很快将文本续写下去。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前文的介绍我们都要明白「不要长期写流水账」,脱离了难度的练习,无法构成学习。

3.模仿——善用模仿

模仿的确是学习的利器。如果把一个好作家的故事逐字打下来,任谁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有作家说过,写不出来的时候就抄写自己前一天写的东西来获得灵感。需要注意的是,模仿练习并不是以复制对方文章为目的,而是试着改成你的记忆中的故事来模仿。对于模仿的练习在我看来,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因为愈是仔细品味自己仰慕的作家的文字,愈能看清,那就是他的风格,永远不会是你的,而且这个道理不会有例外。

七、孩子如何练习写作?

孩子写作力求「真情实感」和「认真」。

真情实感

一个阅读量充足的孩子却无法写作,往往是缺乏「感知构造」的能力,这能力不是直接训练的,它的前提经验是:感知描述能力。从感知描述(当下的,记忆的)往感知构造(他人的,未来的)即写真故事往创造故事的学习。

感知描述练习训练的是描述性记忆的能力,熟练后,可以发展高水平的感知构造能力,如果写作训练跳过感知描述练习,那么成年人可以靠年龄经验去补充,再靠编辑来修正。孩子就会发生写不来,太难了,不知道如何运用读进去的文字。或者成年人也普遍存在的问题「点子不少,写下来不能」的情况,这类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工作和生活中「想法有,做不长,做不成」。

从经历过的「真情实感」练习,孩子会渐渐学会「共感他人的感觉,他物的感受,自然的气质」,尽管,科学家对认知的研究让我们对大脑和学习有了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心智的更迭中,人类这种高级哺乳动物还拥有着另一个巨大的「情感」领域,他与认知一起构成统一的整体。当孩子有了共感外在的能力之后,就是「感知构造」了,有了对他事、他人、他物,的感情理解,会创造出有人格特质的人物,这些人物间发生的事,一个物品的感情,物品间发生了什么,大自然山水丛林,动物间发生了什么,我如果在其中,又会是什么样的,这便是创造故事(小说)的诞生了。

正如顾随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心》开篇中写道:「人、我之间,常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物、我之间,只知有物,忘记自我,皆不能推。又说,做人、作诗实则——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始可」作诗作文做人都应如此。

认真

为什么是认真而不是创意?

孩子本身就是在每天创造和身处各种新颖事物的,这由孩子大脑发育决定,大脑成熟后这种创造性就开始衰弱,所以早期不是要重点激发创造力,中国的孩子也不是没有创造力(可能很多年来就错误的认为没有创造力就要激发创造力),关键是让孩子学习将创造力变成实际的能力。 例如:能把无人机的创造变成产品,把无土栽培的梦想变成一朵朵花的能力,这种通过自己学习获取把大脑里的创造变成现实的引导和把一个梦通过手去造出来的持续能力是我们教育里缺乏的。孩子都有天生的创造力,孩子的大脑是创造期的大脑,如今大家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不对的,「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种好的学习能迁移另一种学习,正因为在这个创造期没有见到「成功这位母亲」,所以长大后没有了创造出结果的能力,渐渐呈现了没有创造力的表象。同样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也表现出「有想法没坚持」,因为早期没有持续做好一件有创造力的事情的经验,过了大脑成长期之后,缺乏类似经验是有些可惜的。

孩子练习把故事写完整,练习一个建筑师的大脑,无疑是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非常经济易于训练的途径。

这一切又都不容易,难才发生学习,所以我认为对于孩子写作第一条并不是创意,而是「认真」。

关于写作者我的老师有一段精彩的诠释:「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作家?在我心目中,小说家才算作家,最多加上诗人、写出了超一流的散文。又,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一流作家?就是他的勤奋超过多数作家的天赋,如阿西莫夫,又如艾柯;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超一流作家,就是他的天赋超过多数一流作家的勤奋了,如纳博科夫、毛姆、钱钟书与张爱玲。所谓作家,是那些写作对他们来说,比一般人更难的事」。

加德纳对「认真的写作者」给出了最纯朴的定义,我也想以此结束这篇7000字的文章:「所谓作家并非只是能够设法让作品出版的人,而是一个认真的人」。

Krall

2016年 黄梅雨季 上海

文/Krall(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