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服务项目分类:

当前位置:笔杆子 > 创作思想 > 思想宗社

洗脚的人比看书的人多,这就是当下中国的阅读状况…

时间:2014-02-26 点击:

作者:张家明 来源:新周刊

摘要:成功学盛行、各种捷径和速成大行其道,社会的浮躁心态加剧了阅读功利化的趋势。作家刘醒龙说,能够立即指导实践的书其实价值有限,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是功利主义的成功学抑或厚黑学。姚大力认为做人要与人为善,做文章要具有人文情怀,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缺少人文的东西,缺乏爱的教育。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要读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读这些书实际上是提供机会,让你去结识一些行走在思想云端的人。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他,但是通过读其书,你能触摸到他的思想,能获得教益和启迪。

中国互联网的风云人物张一鸣最近接受了《财经》记者的专访,被问到有没有一直坚持的东西,张一鸣老师回答得挺老实:“每周按摩一次算不算?”

当然算,而且张老师不是一个人。中新网从民政部了解到,截至2015年8月,北京有8600家不同规模的足浴养生店铺,从业者20万人,每天服务顾客430万人次。足浴协会预计,2020年北京足浴业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

洗脚的人比看书的人多,开足浴店比开书店挣钱,这就是当下中国的阅读状况。剖开中国各阶层的阅读秘密,年底各种“年度好书榜”很少会符合大众阅读的趣味,他们也许更愿意坐在软皮沙发上,享受着足底按摩,缓缓地打开一条来自某新闻APP的推送:林志玲年过四十身材火辣,范冰冰肤白貌美娇艳十足,莱昂纳多狂撩内衣超模难自持……

青岛学苑书店停业关门

首富们:不看书?

很多富豪都有一个特点,爱推荐书。王健林经常推荐儒家经典,这几年给员工先后推荐了《论语》《礼记》《弟子规》,对“规矩”的强调越来越重。为了参破中国经济的秘密,王健林还读了不少社科新著,比如《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

马云也看《论语》《道德经》以及佛家经典,他认为这些才是人类真正的智慧。但坊间传闻,马云最爱的其实是金庸武侠小说,他自己的办公室就叫“桃花岛”。这是企业家试图用自己的阅读塑造企业文化。史玉柱在这一点上走得更远,他最爱研究的是毛主席的著作,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为座右铭。

在吴晓波看来,这些不算读书,他认为马云和马化腾在社科领域的积累都很低。马云对此是有意见的:“一个企业家要看书才能给公司赚更多钱,那基本要完了。”2016年首富榜黑马姚振华,作为一个典型的潮汕商人,他相信风水多过相信知识。

马云

互联网创业家:鸡汤有多少种喝法?

与首富相比,中国互联网大大小小的弄潮儿似乎更爱读书,或者更需要谈论读书。毕竟粉丝就是流量,没事谈点阅读显得更有逼格。最典型的是罗振宇,一个每天坚持60秒的男人,不但把读书做成生意,还把它做成了宗教,让粉丝都有了“光荣与梦想”。

创业家们往往对一些宏大的主题特别着迷,出口都是鸡汤。雷军爱读《三体》,他也正在效仿这部著作,用低价的产品对科技行业进行“降维攻击”。开过牛博网的罗永浩推荐过不少好书,做手机的罗永浩最终跟着雷布斯搞宏大叙述,大谈振兴国产手机。陈欧除了满大街贴自己的大头照,还著书立传教大家“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每周按摩一次的张一鸣更不得了,对他影响较大的书有鸡汤《活法》《少有人走的路》《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还有鸡血《世界因你而动》《你从来没有努力过》。

张一鸣

互联网狗:最需要工具书

站在猪都能飞起来的风口上,如果你没能一鸣惊人,很可能已经沦为一枚互联网狗了。在PC互联网时代,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操持着互联网的是内容狗、产品狗、市场狗、运营狗、公号狗、程序狗……

内容狗不谈“内容为王”了,追读几个自媒体大号,管自己写的东西叫“做传播”;产品狗都有成“龙”的梦想,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之类更解渴的,是张小龙的饭否日记;程序狗对自己的技能蜜汁自信,他们除了喜欢在知乎上掰扯“CTO应不应该写代码”,还爱读很多“程序员哲学”:用《人件》挖掘灵魂,拿《编程人生》喂饱梦想,靠《把妹达人》畅想青春。

以电脑为伴的他们,其实最需要的是一本《颈椎病康复指南》。

互联网狗的日常

中产阶级:读书要修身养道

美国中产阶级的标配,是“一对夫妻两辆车,三个孩子一条狗”;中国中产阶级,他们的名字叫“高级打工仔”。高级打工仔需要什么?休闲。有点钱了,可以读读闲书了;但是财富仅能自足,工作依旧苦逼,还需要投资指南和生活鸡汤安慰自己。

在一份名为“中国中产阶级必读书TOP20”的书单中,典型地代表了中产阶级阅读趣味的有三大类:首先是商业传奇和投资指南,罗振宇和乔布斯的书必备,吴晓波的财经分析也很吃香;偶尔文艺一下,听村上春树谈跑步,在安妮宝贝的疼痛中抹一把泪,跟着张嘉佳大啖小龙虾;然后是修身养道之书,这里面既有马云的诸子百家,也有星云的人生智慧。

最后,他们在《一个人的朝圣》《货币战争》等鸡汤文学的鼓励下,去拉萨躲雾霾,去欧洲买奶粉,去日本抢马桶盖。

中产阶级开始走向世界

屌丝:读书是感官娱乐

屌丝也看中产阶级的那些书,但有些书,屌丝才是最大的读者群体。

网络文学是靠屌丝做起来的,他们在前互联网时代用小屏幕的MP4,甚至是拇指大小的MP3,读完了一部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他们奉献的点击量,养大了盛大文学、起点中文等网络文学网站,打开了IP剧统治电视江湖的时代。

但网络小说的读者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而像后来所说的“用户”。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寻找的是阅读成本更低的内容。如果有更快餐的内容形式,比如后来的“十万个冷笑话”“暴走漫画”,以及各类网络小说改编剧,他们就直接进入到读图和煲剧的时代。

他们的阅读只是一种满足感官的娱乐。当中产以上阶级柳岩说“不读书是可耻的”,屌丝们只看到她的胸。

柳岩表示“不读书是可耻的”

文艺青年:读书要有形式感

文艺青年也爱黄暴,但他们要污得有文化、有创意。他们也看AV,但他们谈的都是AV文化研究,左手捧着台湾“一剑浣春秋”、香港汤兆祯、日本藤木TDC的AV文化史名著,右手向老司机阑夕求种子,和某避孕套公众号污出新高度。

文艺青年有个毛病,就是特别相信文艺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对一些文艺营销活动特别没有抵抗力。屈臣氏小姐在伦敦丢了个书,这边也跟得热火朝天,不过扔的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给《红楼梦》换一个“现代又不失雅致”的粉红色封面,美曰“青春版”,文艺青年一见便惊呼“太粉嫩了”,买之;书店的促销活动也“罗辑思维”化了,某文艺书店搞了一个盲订大礼包活动,不透露任何细节,1000份订单迅速售罄。

学生们:越长大越不读书

在学校期间,可能是中国人这辈子读书最多的时段,但文学阅读的情况跟国民阅读量一样不乐观。

山东大学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开展的“文学阅读与文学生活”大型调查显示,小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是最好的,近六成小学生每月平均读2-3本课外书,超过六成小学生看书多过看电视,超过七成小学生自己买书看。进了初中之后就不一样了,文学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跌。看电视、玩电脑的人,开始超过读书的人,阅读来源也变成了网络,青春畅销书和网络小说开始占据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大学以后,大学生的阅读实现了社会化,而大众阅读在屌丝化。所有经典文学的受欢迎程度加起来,都比不上玄幻、穿越、诡秘等题材的网络小说的万分之一。

随着学生升学和毕业,文学阅读会越来越少

公务员:爱研究官场

人在江湖,不得不研究江湖。公务员和官员最爱看的一类书,与他们的职业有关。

昔年南方周末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采访了一些从20到60岁的公务员,发现他们读得最多的是文史类图书,特别是帝王将相的传记,所有年龄段的公务员都喜欢看。比如《红顶商人胡雪岩》《朱元璋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李鸿章传》这些混杂着历史传记与官场研究的著作,在公务员中特别受欢迎。几年前中央领导推荐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和《大清相国》,几乎是公务员必备图书。

公务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所以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法政类图书也是必读书。不过在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副处级干部看来,如果想了解政治动态、术语和理念,看《人民日报》的效果更好。

帝王将相的传记最受公务员欢迎

农民工:看不起书

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农民工的阅读时间可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看点书,是他们收工后的最大娱乐。据山东大学贺仲明教授主持的“农民工文学阅读状况调查”,68.8%的农民工读过《故事会》,53.2的人看了《读者》,其他的还有《知音》一类的通俗刊物。

他们也知道一些文学作品,但他们所知道的“最受欢迎的作品”是四大名著和《阿Q正传》《平凡的世界》,这说明他们的文学阅读还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范围内。由于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看得最多的是通俗读物,要求是“故事精彩”“情节刺激”。

某些民营医院派发的假冒《故事会》

在一篇名为《看黄色书不是农民工的错》的评论里,作者引用的一份调查显示,50%的农民工会在业余时间里看书看报,其中的70%会看黄色书籍。作者在采访一位农民工时,他手上正翻着一本杂志,标题是《色诱老乡》。

你若觉得他们不思上进,实情却是他们看不懂也没钱看。正如这位农民工所说:“现在书也太贵了,就挣那点儿钱哪敢买书!再说,也没有什么我们喜欢的书,只有看这些书了,让你见笑了哦!”

这就是打工文学在真正的打工者那里遭遇到的尴尬。

在如今社会中还有很多人把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原因归结为“没时间”。问卷调查中,在1500名受访者中,每年读书2本以下的人占37%,还有一些受访者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当被问及不阅读的原因,受访者中有24%的人选择“没有时间”,这成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这些学生填写的原因中,“作业太多”“学习紧张”等成为最常见的表述。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家长安先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非常支持孩子多读书,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但是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做作业要到九点多才结束,还要保证正常休息时间,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量往往从初三开始呈现分水岭,初三之后的学生往往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外读物大多集中为教辅和作文选。

不仅在校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少得可怜,悠闲阅读对职场人士来说也多是奢望。

在上海,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的90后女生陈婕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到家都已经快8点,还得做饭吃,洗洗涮涮后都10点多了。医院在创建“三甲”期间,每天晚上还要加班到9点,回家更没时间了。“到家就想睡觉,哪还有时间读书啊。”

既然没有大块时间读书,那么在交通工具上的零碎时间能否用来读书呢?记者在上海地铁二号线走访时发现,连续走了5节车厢发现只有3位乘客在读书报。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七号线以及十号线的部分列车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长春市轻轨三号线、四号线和部分公交车中以及候车站台等地记者也发现,手里拿着纸质图书或报刊的人几乎没有,“低头族”基本上都在看手机或者pad。

在半月谈网的调查中,有22%的受访者把不读书的原因归为“有手机和电脑就够了”。北京市民小夏表示,一来感觉出门带本书不方便,二来大家都不看纸书啦,自己拿着本书就显得怪怪的。

一方面是不少人认为没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娱乐化的碎片信息却非常热衷。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人把时间大量放在了阅读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简短的新形态阅读产品上,认为这样可以迅速跟上时代潮流,对于一些传统的大部头经典名著敬而远之。

习惯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朱晓辉,每天会在写程序的闲暇时间在网上阅读新闻,一般都是打开大型的新闻网站。他说:“通过标题阅读就能够了解当天的新闻,遇到感兴趣的新闻再点进去看一看。没时间一条一条地看,也没有那个耐心和兴趣。”朱晓辉进入职场近3年,用他的话说:“我已经不知道看纸质书是什么感觉了,每天在网站上或者手机上看看新闻,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了解的少。”

今年31岁的北京市民王佳伟坦言,自己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看书了,平时忙于工作,“现在电子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太多了,不像以前只能把看书作为休闲方式。”

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表示,当140字的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这个时代是微信和微博的时代,很实用,但它们会消耗人们的精神定力,全神贯注的习惯会被消解。现在很多人聊天的时候心不在焉,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手机来看一看。聚精会神地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说。

记者在一些大型阅读论坛和读书网站、门户网阅读专区上发现,以豪门爱情、霸道总裁、绯闻出轨等为主体的作品牢牢占据着一些排行榜的前列,其中不乏内容露骨、情节刺激的作品,但阅读量高得惊人。

在一些购书网站上,年轻偶像、商业领袖等撰写的图书往往容易登上推荐榜,并被冠以各种噱头进行推销。而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西方名著等作品很难在网站的一级页面中找到,各种畅销排行榜中更是难见踪影。

专家认为,当今不仅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态度快餐化,对于经典内容的关注也在逐渐消解,碎片化的阅读往往导致阅读内容的浅薄化。尤其是如今出现了不少把经典内容进行网络化、娱乐化解读或改编的图书,其中夹杂着大量误读甚至歪曲历史事实的内容。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梅雪林认为,当下,中国人的读书面普遍不广,以实用类、培训类、升学类、考证类为主,缺少深层次阅读,其他类型的图书阅读总量普遍不足。

功利化的阅读是当今国人无法回避的阅读现状。记者在一些高校采访时发现,“只读有用的”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阅读的信条。吉林大学的一位在读研究生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接触社会,自己平时的实习、实践占用了不少时间,有限的读书时间里,往往也会选择看对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求职更有帮助的书,“时间有限,读书还是应该读点有用的。”她说。

虽然这样的想法会被称为“功利化阅读”,但一些学生并不在乎,“人们现在生活得越来越现实了,不是吗?”这位研究生说。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谢筠表示,由于阅读时间少,现在大学生阅读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在阅读上,考什么就看什么、需要什么就看什么,甚至有人为了考出好成绩,只看相关教材,久而久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专家表示,读书带着问题去读,缺什么补什么没有错,但是完全的功利化则不利于人的综合素质提升。

在北京、上海、安徽、吉林等地的一些书店记者发现,人流量最多、咨询最多的地方往往都是教材教辅区,尤其是刚开学的阶段,一些教辅图书由于畅销甚至卖断了货。在北京图书大厦,一位读者告诉记者,现在来书店,一般是给孩子买教辅书。受此影响,一些书店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把教辅书放在较为显著的位置。

不仅仅在校园,职场人士等群体的阅读习惯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考证之前才匆匆搬出复习教材,为了报考公务员只看行测和申论复习教材。还有一些人针对老板可能喜欢的话题来选择阅读。“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

学者孙正聿把书分成8大类,即实用的、宗教的、政治的、八卦的、怡情的、引发思考的、人文社科的和自然科学的。值得思考的是,他发现,在人们的阅读中,这几类书的阅读量排名往往是递减的。

成功学盛行、各种捷径和速成大行其道,社会的浮躁心态加剧了阅读功利化的趋势。作家刘醒龙说,能够立即指导实践的书其实价值有限,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是功利主义的成功学抑或厚黑学。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这些书往往是“越品味道越浓”的好书。

姚大力认为做人要与人为善,做文章要具有人文情怀,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缺少人文的东西,缺乏爱的教育。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要读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读这些书实际上是提供机会,让你去结识一些行走在思想云端的人。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他,但是通过读其书,你能触摸到他的思想,能获得教益和启迪。如果不读,那将是人生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