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服务项目分类:

当前位置:笔杆子 > 创作素材 > 人间故事

在博览与深思中一路前行

时间:2018-11-08 点击: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在苏北的一所乡镇中学,我开始了中学语文教学之旅。

经历了短暂的适应以后,我的课堂教学就得到了领导、同事的充分首肯和学生的热烈欢迎。面向全镇中学语文教师开设的观摩课,也为我迎来了赞美的掌声……一切都令我陶然而醉!

给我当头棒喝的人是时任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的江修矩老师。他在听了我的一节作文指导课后,语重心长地指点我,你有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潜质,但还缺少底蕴,要多读书,多思考。

这一番话如醍醐灌顶,令我清醒了许多。于是,围绕着中学语文教学这个核心,我开始了广博而扎实的阅读,开始了认真而深入的思考。除了泛泛浏览一些古代作家的选集,教育学和教学法的书籍以外,我重点研读了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田运主编的“思维科学小丛书”,还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方面的相关书籍。与勤奋阅读的同时,提要钩玄,联系教学,我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样的阅读和思考,使我产生了一些或朦胧或明晰的认识。我觉得,传统语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打牢学生的读写基础,讲求学习的积累感悟与循序渐进,强调写作的模式训练,这些都值得今天的语文教学好好借鉴。而发散与辐合,顺向与逆向,抽象与形象,这些思维的类型与特点,完全可以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上述“三论”中,关于信息的传输与控制,接收与反馈,系统与要素,也可以尝试着将其移植于语文课堂教学。

那时我正将思考的重点聚焦在被众多语文教师视为畏途的作文教学上。我在中国古老的教育学名著《学记》“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思想的启发下,结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思维科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设计了《高中议论文写作教程》《高中记叙文写作教程》等自编教材,并在我执教的两个班中,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尝试。这一轮的实验经受住了严峻的高考考验,1989年我所教的两个班高考语文便传来了捷报。

我想用一个课例来剖析一下这种探讨所带来的收获。

那是1989年的5月初,我县中语会的10位理事一起莅临我的课堂,来观摩我的一节“给材料议论文写作”指导课,课题为“利用发散思维,指导议论立意”。课一开始,我便向学生呈现了一段文言材料――《列子・汤问》中的《薛谭学讴》。然后,启发学生对这则材料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讨论,从中提炼出论点。一番争论以后,大体上得出以下几条。1.老师秦青的歌唱技艺高超,所以才能“抚节悲歌”一曲而使学生终身不敢言归。由此可见,施教者水平高低是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2.老师秦青教育手段的别具一格令人叹服,他不是在学生自满之时喋喋不休,滥加说教,而是相机一“歌”,促其自悟,深得教育真谛。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乃至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讲求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3.学生薛谭开始是以自满的形象出现的,而当他领教了老师的高超技艺后,却能“乃谢求反”,又博得了我们赞美的掌声。由此可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4.如果我们再跃出常规思维的囿限,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技艺固然炉火纯青,但广采博取,多师名师,更有利于技艺的提高。5.再深一层设想,“终身不敢言归”,也不过再产生出一个秦青而已,而要创出一番事业,恐怕非要及早雏鹰展翅,搏击风雨而不可吧!许多学生都能打开思路,紧扣材料立意,并能拟出观点鲜明的题目。至此,我就这则材料的多向立意,很自然地引出了对发散思维特点的介绍来,并将发散思维在给材料作文立意中的指导意义、运用方法作了清晰的剖析。接着,又将材料按意蕴的多寡,分为一端意蕴与多端意蕴等不同类型,并点拨不同材料在立意上的不同发散方法。然后,再出示几则不同类型的材料,当堂进行立意训练。最后布置一道作文题,限期完成。这节课赢得了10位理事的一致称赞。

与此同时,我的教学研究文章《笔调灵活,抨击有力――浅论中学课文中鲁迅文章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方法》《看似闲笔实奇崛》《异彩纷呈,各臻其妙――课文结尾艺术摭谈》等也相继见诸省级报刊。

也正是因为上述的机缘,1991年的暑假,我非常荣幸地迈进了有着“东海县最高学府”之称的东海县中学的大门。8月中旬,就挑起了县中两个高三毕业班语文的教学重担。

在东海县中,我刻心铭骨地感受到了自身的孤陋寡闻与浅薄无知,那些煎熬人的日子促使我更加刻苦地阅读。我认真研读了黄济的《教育哲学》、钟启泉的《课程论》、顾黄初和李杏保的《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张隆华的《中国语文教育史》、蒋成�的《语文课读解学》、董菊初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钱梦龙的《导读的艺术》、刘国正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曾祥芹的《阅读学概论》《古代阅读学》、张传宗的《中学阅读教学概论》、王尚文的《语感论》、李真微的《中学文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魏奇的《教育传播学》、卫灿金的《语文思维培育学》、林骧华主编的《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徐应佩的《古典文学鉴赏论》、周生亚的《古代诗歌修辞》,以及大量的古代文史典籍……

这一时期的阅读与思考,使我萌生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传统语文教学的长处是学习内容的实在而厚重,其弊端则在教学方法的死板和混沌;时下的改革之长处在于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而又方法灵活,其弊端则在所学知识容量的不足和教学方法的滥俗,且有架空强调能力培养而轻视知识传授与积累之嫌。于是,我便尝试着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汲取两者之长而摒弃其弊的路子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了我称其为“五个一”的工程。1.实施演讲工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2.实施辩论工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3.实施成语连缀工程,培养学生联想创新能力。4.实施古诗散译工程,培养学生鉴赏创造能力。5.实施课文的改写、续写、扩写等工程,培养学生形象创造能力。这五项工程,紧扣了一个内容――以教材知识体系为范围,围绕着一个目标――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圭臬,显示了一个特色――以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指针,突出了一条主线――以思维能力的培育为核心,注重了一个过程――以学生的日常训练为培养途径,强调了一个目的――以语文能力的养成为指归。因此,实施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地发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作用,切合语文能力获得的客观规律,因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以后,我撰写成了一篇6000余字的论文――《语文教学中的“五个一工程”》,发表在2001年3月《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有一年高考前,我曾布置学生做一份文言文阅读题,题目从某一语文刊物的高考迎考专号上选出。那段文字前后�格,文意不通。我断定,其中定有讹脱,通过查阅原书,发现果然有几处错讹。这样的情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屡屡碰到,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对校勘学感起兴趣来了,先后读了陈垣的《校勘学释例》等著作。并由校勘始,扩展而至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几个门类。先后读了汪耀楠的《注释学纲要》、李致忠的《古籍版本学概论》、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论》等书。这样的阅读真让我眼界大开,收获颇丰。我发现,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很好地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离开古典文献学知识的指引,还真的摸不着门径,更谈不上深入和透彻。阅读和思考的结果,就形成了我的发表于2005年7月《文学教育》上的论文《语文教师要通一点校勘知识》,还有我在阅读由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吴文治先生领衔编写、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宋诗话全编》时所做的札记――约10万字的《<宋诗话全编(一、二卷)>点校疑误札脞》。我曾将其寄给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导武秀成教授,请他赐教,他很快回信勉励:“此文于《宋诗话全编》之修订完善大有裨益。大作于句读之补正,文字之订误,推敲仔细,逻辑严密,言之凿凿,多可定谳,显示了先生的深厚功力。”

我还应多家出版社之邀,陆续主编或参编了作文教学、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复习等方面的书籍十余部。为了命制好文言文阅读的原创试题,我几乎通读了《二十五史》中的《良吏传》《孝友传》《文苑传》,以及许多著名列传。我所命制的文言文阅读的原创试题,也多次见诸报刊的迎考专号,被重点推出。

进入新世纪后,有一种意识时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觉得该正儿八经地干点什么了。经过一番思考,我将目光最终锁定在沉湎多年的古代诗歌上。我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约二十万字的个人专著《美德诗醇》,并于2005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美德诗醇》一书,实际就是一个古诗注译的本子。为了她的诞生,我事前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储备,当时经常翻阅的书,一是历代诗人的作品选、鉴赏辞典,二是古典诗歌理论方面的书籍。

与此同时,我一仍如旧地关注着课堂教学,关注着考试研究,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学刊》《现代语文》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若干思考》《关于作文教学的困境分析与对策思考》《2008年高考文言文考题规律探析及对今后教学和备考建议》《文言文猜读法例说》等论文。

2009年,为了给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做“集句”示范,我在披览古典诗词之时邂逅了清代诗人黄景仁。他的《杂感》中的诗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刀子般直剜心头,令我灵台血喷,怆然涕下。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寒士,他拥有一支何等的诗笔,挥洒出的诗句竟能将平生的哀怨忧伤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点滴无遗?我决计要拜会拜会这位生活于乾隆盛世的失意诗人,于是,就有了我目前正在潜心撰著的《<两当轩集>注译》。这部书稿计划要写二百五十万字,目前已完稿约五十万字。我曾将初步设计的书稿体例和撰写的部分文稿,寄给鲁东大学文学院李士彪教授,虔诚地向他请教。李先生很快拨冗回复,殷情寄语:“纳兰性德的词这几年很火,其实清代还有一个诗人也应该火,就是黄景仁。可惜黄诗用典较多,不易读懂,又无人作注,所以读者较少。先生如今正做这项工作,真是太好了。希望早日完成。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大作印行后,一定能有众多的读者。”并对拙稿《<初春>注译析》作了评骘:“这一篇注译赏析都很到位,尤其对‘平’、‘渺’的分析,很精彩。”这样的鼓励让我欣喜感泣!

我这些年来所读的书多限于传统典籍以及和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关的书籍,囿于此,我对语文教学的观念可能显得陈旧而又可笑。但我却非常愿意借此机会略陈陋见。

我觉得,目前的语文教学有许多现象令人深忧。

首先,过于漠视了传统而奢谈创新。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已有几千年历史,如不存偏见,则不难发现,传统里确有珍宝。即如“蒙学”而言,临帖,写得一手好字;课对,铺就作诗底子;背诵,积累许多人文知识。再进一步的读写训练,仍是不离读、背、写这三项铁律。其成就,古代自不必说,仅就近代而言,从旧学传统中走出的鲁迅、钱锺书辈能消纳千卷诗书于胸中,注入百家之言于笔端。如果没有遍“观千剑”,何能“识器”?如果没有熟“操千曲”,何能“晓声”?反观现实的语文教学,在无数的阅读课上,声光电化,轮番轰炸;影视歌舞,鱼贯登场。却并不从语言文字的感知、领会、运用入手去进行教学,有概念,无体验;有热闹,无收效;徒益表演,无助提高。却美其名曰开拓创新,岂非咄咄怪事?阅读课该怎么上?还是听听宋代教育家朱熹是怎么说的吧:“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旨,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朱子语类》卷十一)这样的话,或许该让我们深思吧?

其次,过于纠缠于概念而轻忽了内容。

仅仅一个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至今仍旧呶呶不休。“工具说”,“人文说”,“交际说”……死掐滥咬,各不相让。其实,哪有那么多的道道可以纠缠?想想国学巨擘陈寅恪先生为时任国文系代理主任的刘叔雅代拟国文入学试题的旧事吧。试题其一为对对子:孙行者。陈寅恪先生曾有专论阐释以对对子为考题之因:“真正中国文法未成立之前之暂时代用品,此方法即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甲)对对子可以检测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字及其应用……(乙)对对子可以检测应试者,能否分辨平仄声。(丙)对对子可以检测应试者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丁)对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金明馆丛稿二辑》224―227页)先生大论不谬啊!时有三人以“胡适之”(“胡适之”为预拟之答案)对“孙行者”。其一即为后来之北大教授周祖谟,再一为后来社科院历史所之研究员张政�,另一人不确。二俊彦于学术卓有建树,足资鉴证。窥一斑而知全豹,至于其它,何须饶舌?

再次,过于强调对付考试而抛弃素质的养成。

有的阅读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一篇篇课文当成了阅读考试的材料,用一个个考点去加以宰割肢解,搞得鸡零狗碎,元气尽失。更有甚者,有的语文老师讲析古典诗歌,竟然搞出若干模式,甚至答题用语,让学生按图索骥,机械套用。至于古典诗歌的凝练精粹,跳脱省略,变序倒置,字斟句酌,将汉语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典诗歌如何摹形绘象,组象造境,借境达意,将汉民族思维特点展示得点滴无遗;古典诗歌是如何言志缘情,载道传意,塑造灵魂,经世致用的,都统统弃而不顾了!

最后,过于憧憬着成名成家而摒弃了汗水的付出。这个话题点到为止,不说也罢!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征途上,我已跋涉了三十多年,回望来时路,百感涌心田。仅以我的涂鸦之作《获市政府颁发从教逾三十周年证书感赋》来结束此文:“弱龄从教意翩然,华发生颠未止鞭。解惑释疑红日里,钩玄提要黑更天。园中桃李代娇媚,笔下文章岁嬗娟。寸幅褒扬偎手掌,几番回首泪潺�!”

陈宗德,江苏省连云港市首批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现任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东海高级中学校报编辑部主任。长期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出版个人专著1部,以主编、编委等身份出版教育教学书籍16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责任编校:左晓光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9/view-1708077.htm